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招商动态 > 工作动态

从康复到就业:铺就孤独症群体全生命周期成长之路

发布日期:2025-04-18 08:51 来源:芜湖新闻网 阅读次数: 字体:[    ] 背景颜色:

□记者 俞冰清

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7岁的小伟专注的脸庞上。这个曾在孤独症阴霾中挣扎的男孩,如今已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分享玩具,在校运会上为班级赢得荣誉。4年前,小伟初入市特殊教育学校风信子儿童康复中心时,连教室桌椅的轻微挪动都会引发他的剧烈焦虑。他如今的蜕变不仅是家庭与康复教师的胜利,更折射出市残联构建的“康复—教育—就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的成果。

康复筑基:点亮融入社会的第一盏灯

小伟的康复之路始于精准评估与科学干预。在风信子康复中心,教师团队为他定制了个性化方案:每日固定的生活流程、循序渐进的感统训练、以游戏化方式开展的语言康复。这些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让小伟逐渐打开封闭的感官世界。当他在语言课上第一次清晰喊出“妈妈”时,在场的教师与家长热泪盈眶——这声呼唤不仅是语言能力的突破,更是走向社会融合的关键一步。

市残联通过系统性布局,让更多“小伟”获得重生机会。2024年,《芜湖市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出台,全面开展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工作。全市24家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为1500余名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其中717名孤独症儿童享受专项康复救助。在城南某康复机构的模拟超市课堂上,孩子们学习辨认商品、模拟交易,这些看似简单的场景训练,正为未来职业适应能力埋下种子。

政策护航:架起从成长到就业的桥梁

小伟的母亲最关心孩子的未来:“等他长大,能否找到适合的工作?”这份担心正在被政策创新消解。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孤独症人士全生命周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将服务链条从康复救助延伸至职业培训、就业支持、成年托养等环节。

在弋江区星望家长支援中心,23岁的孤独症青年大瑞正专注地组装弹簧扣:一手捏住插片,一手将弹簧装入中间,再精准合上外壳,十几秒完成一个标准件。这位被称作“星青年”的孤独症患者,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半到4点准时“上岗”,每天完成8—10斤弹簧扣的任务量。工坊就业辅导员通过计件计量记录工作量,为未来“工资”结算提供依据。

技能赋能:浇灌职业成长的希望之芽

职业康复的可持续性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2024年,市残联举办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和孤独症5类康复技术人员市级培训6期,360余名教师、医师参训;推荐29人参加省级康复辅具培训(康复类18人、辅具类11人),1人参加国家级孤独症康复规范化培训。依托与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安庆师范大学特教学院的定向合作,累计引进专业人才42名,为职业培训注入新动能。

社会共创:编织温暖包容的支持网络

我市通过制度创新筑牢康复服务根基。出台《芜湖市孤独症人士全生命周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将康复救助年龄从省定0—14岁延至15岁,年度补助标准由1.5万元提至1.8万—2万元,并创新性细分“全日制/非全日制”补助类别,确保资金精准保障残疾儿童康复。印发《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星级评定办法》,对24家机构实行“明查+暗访”动态监管,2024年精准康复服务率、辅具适配率均达100%,累计为9636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1241人适配辅具。民生工程年度总任务完成率142.8%,投入资金3484.7231万元,惠及10722个家庭。

向未来: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从风信子康复中心的感统训练室,到星望工坊的“星青年”生产线,我市用科学体系与人文关怀书写着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的答卷。2024年,芜湖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成为全国52个市级试点之一。

市残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市累计培育20家孤独症专业服务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在“就业服务提质年”专项行动推动下,职业康复与托养服务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正如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玉红所言:“我们要让康复成果转化为人生价值,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