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潜力巨大
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0.5亿元,增长6.4%、位居全省并列第一;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7:44.8:5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39元、增长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70:1,全省最优。
芜湖是蓬勃发展的产业名城。芜湖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制造业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一批工业产品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中居第25位。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规上工业企业达2417家,营业收入达8566亿元、增长16.3%。
芜湖是长三角重要的融通枢纽。芜湖通江达海、水陆空兼备,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亿吨大港芜湖港、京福高铁、宁安高铁、商合杭高铁、三座长江大桥、芜宣机场、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无缝对接,构建起“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体系。
芜湖是生态优良的科创高地。坚持“产业+科创”,以“鸠兹科创湾”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园区生态集聚式创新协同发展。在全市最优的山水人文地段布局建设18个创新园区,集研发、金融、商务、沙龙、文娱等功能于一体,8个创新园区已建成投入运营,入驻企业近300家。围绕产业需求,建设奇瑞开阳实验室、启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赛迪(芜湖)科创中心等重大研发平台。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50个。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9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8%,居全省首位。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地级市第22位,较上年上升4位。
芜湖是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芜湖“半城山半城水”,长江文化、开放文化、徽文化在此交融,哺育了芜湖创新、坚毅、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芜湖山清水秀,江河密布,湖泊纵横,繁昌窑、广济寺等180多处古建筑古遗址星罗棋布,芜湖古城是长江南岸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教育、医疗资源丰富,获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拥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1039所,千人口托位数提升至5.99个、居全省首位,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超80%,芜湖一中和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均为百年名校,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10所高校在校生达20万人;拥有7所三级甲等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共建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