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投资指南 > 芜湖市政策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文字解读

发布日期:2024-12-31 17:03 阅读次数: 字体:[    ] 背景颜色:

2024年12月18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芜湖市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行动方案(2024—2027 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现将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决策背景及依据

(一)决策背景

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加快实现芜湖市“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目标,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行动方案》。

(二)决策依据

为加快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出台《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第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芜湖抢抓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成为竞争焦点。必须要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积极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体现芜湖担当作为的关键举措。芜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第二大城市,是各类资本投资的佳地、企业发展的福地和人才创业的宝地,有基础有能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贡献芜湖力量。

第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支撑芜湖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出台《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增长动能转换,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芜湖实践提供强劲动力。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起草初稿。2024年2月4日,根据市政府第61次常务会关于“研究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方案”要求,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行动方案》(初稿)。

(二)征求意见。2024年3月4日,市发展改革委发文向23个单位征求《行动方案》(初稿)修改意见,包括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等相关部门,并根据反馈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

2024年3月22日和4月19日,市领导分别主持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讨论《行动方案》(初稿),根据研讨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形成《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2024年4月23日、4月25日、4月30日,市发展改革委分别召开市直单位、重点企业、县市区(开发区)征求意见座谈会,并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2024年5月6日,市发展改革委再次发文向29个市直单位、市十大新兴产业行业商协会以及各重点企业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行动方案》。

(三)公平竞争审查。2024年5月20日,《行动方案》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并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完善。

(四)合法性审查。2024年5月20日,《行动方案》报市司法局进行合法性审查,并根据市司法局审查以及征求意见有关建议修改完善。

(五)市政府常务会审议。2024年6月12日,《行动方案》经市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并根据会议意见修改完善。

(六)合法合规性审查。2024年7月2日,《行动方案》由市委办开展合法合规性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2024年10月18日,中共芜湖市委办公室、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实施“六项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见》,市发展改革委立即对照文件,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充实完善《行动方案》,再次征求意见。

(七)市委常委会审议。2024年12月11日,《行动方案》经市委第139次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四、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施科创能力、优势产业、绿色转型、深化改革、要素优化五大率先突破行动,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到2027年,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不断完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技术、创新场景、科技企业、科创园区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合集群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未来产业初具规模,“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科创”“芜湖消费”品牌深入人心。

五、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包括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个部分,其中重点任务部分提出五大率先突破行动,共21条细化工作举措,具体内容为:

(一)聚力攻坚科技创新。一是加强科创平台建设。依托“鸠兹科创湾”建设,汇聚全市创新资源,高标准布局一批科创园区;加快推进安徽(芜湖)高等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二是推动科技攻关与转化应用。链接“科大硅谷”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资源,聚焦前沿基础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应用场景示范创新,引进一批创新成果在芜转化。

(二)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鼓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融合,形成规模集群。二是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按照“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推进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互认机制和对外投资容错机制等,进一步优化产业扶持方式,推动更多资源投向科技创新。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完善服务企业新模式,推进为企服务“一站式”平台建设,探索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参与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三是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自贸区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与高能级投资机构合作,完善海外服务体系,助力企业海外布局,拓展国际市场。

(四)激发资源要素活力。优化数据要素、人才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供给水平,以创新发展为核心,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打造“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及应用场景,培育数据要素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招引培育各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优化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增加用地有效供给。

六、创新举措

一是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可量化。立足芜湖发展实际,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勾勒出芜湖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美好蓝图。定量方面,精炼提出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重点指标。如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等。定性方面,如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不断完善,“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科创”“芜湖消费”品牌深入人心等。

二是主要任务彰显特色、可操作。从实施科创能力、优势产业、绿色转型、深化改革、要素优化五大率先突破行动,系统提出一批创新性、关键性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

三是具体措施力求有效、可实现。坚持“双管齐下”,既有加强市级层面战略谋划、统筹协调、专业指导,开展综合评价这些“硬要求”,也有加强基金孵化、企业培育、人才培养等“强服务”,力求打好支撑保障“组合拳”,加快推动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七、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定期召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重要工作落实。

二是加强政策统筹,全面优化整合政策体系,创新政策实施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全面提高要素保障精准性。

三是加强专业指导,发挥市内外专家学者智力资源优势,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典型案例宣传和示范推广,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浓厚氛围。

五是建立容错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形成支持大胆探索、鼓励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

八、解读机关、解读人、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 :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和产业发展科

解读人:何欣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0553-3991630

电子邮箱:whsfgwcy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