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城”理念绘出“幸福之城”画卷
□记者 承孝安 张永胜
行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让居民“出门见绿”,承载城市“静美”的“芜湖书房”氤氲着人文的气息……近年来,生活在芜湖的每位市民,都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变得更有内涵、更有品质,也更有温度。
从2021年8月12日打响人民城市建设的发令枪以来,芜湖始终将“人民至上”的理念镌刻在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细节中,让“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始终坚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大手笔的投入换来群众生活幸福感。通过深入开展“四促攻坚”“双百攻坚”行动,累计实施人民城市重点项目275个、完成投资464亿元,建成“芜湖书房”55个、“芜小园”123个,规划建设宜邻中心21个,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城市的辨识度、美誉度越来越高。
方寸之间,蕴藏着满满幸福感
青翠的树木,整齐的草坪,蜿蜒的步道,儿童游乐设施点缀其中,老人们三三两两在树下聊着家常,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着滑梯……位于北京路与云从路交叉口东南侧路的尽头,“藏匿”着一块小巧精美的绿色休憩空间——“芜小园·云水园”。
“以前,这里是个垃圾填埋场。”市园林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通过实地勘察、精心设计、高标准建设,将这里变废为宝,改造成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其中绿化面积达到了2209平方米。
小小方寸间,满满幸福感。家门口有了这块可锻炼、遛弯的地方,让居民们十分欣喜。“原来这里又脏又臭,每次经过都会绕开。”家住绿地小区的欧永梅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亲近大自然,看着绿色美景,让人感到很放松,她每天都会带着孩子在这边散步。
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芜小园·乐山园”,景观设计别具一格,既有现代化的设施,又保留了自然的韵味。树阵广场、条形座凳、特色廊架,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空间。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生活需求,园里还配备了儿童和老人活动区、灯光篮球场,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这么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真是幸福极了。”家住附近的张阿姨表示,小公园功能越来越完善,现在早上可散步,下午可聊天,晚上可打球,附近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22年以来,市城管局充分发掘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碎片空间,通过科学规划、精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创新打造了一批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目前,全市已建成“口袋公园”123个。该建设项目还荣获了2023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从“看得见”到“进得去”再到“乐其中”。如今,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相继呈现,“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成为芜湖居民生活中的“小确幸”,“口袋公园”不但扮靓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质,更是“绣”出了美丽城市的新画卷。
城市书房,点亮心灵的“诗和远方”
在城市转角,在公园深处,在时尚街区,在静谧乡村……一房一品、别具一格的城乡书房,成为芜湖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
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广大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热切期盼,在全市范围内启动“芜湖书房”建设。三年里,一个个“小而美”的公共阅读空间,以其设计新颖、温馨舒适、就近便捷等特色,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它们悄悄地改变着市民的阅读方式与生活习惯,也激发了大家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早上9点,位于镜湖公园旁的镜湖城市书房迎来了第一批读者。书架前选书、桌前埋头阅读……书房里温馨静谧,让人不由得放轻了脚步。
“这里环境美,氛围好,周围人都在阅读,很容易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地享受一段完整的阅读时光。”王女士告诉记者,“芜湖书房”极大丰富了她工作之余的生活,她时常来这里打卡,阅读一些自己喜爱的书籍。在书房举办的读书会中,能遇见许多志同道合的人,经过阅读分享和思想碰撞,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享受读书的乐趣。
目前,55个“芜湖书房”遍及主城区、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和美乡村示范点等人口集中区域,覆盖成人、少儿、老年、残疾人等各类阅读群体,推行“一张网”“一卡通”,实现了图书全市通借通还,满足了全民阅读和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休闲“1+3+N”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不断发展,城市书房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满足需求。”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维、高效能服务为目标,深入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城市书房“芜湖模式”,不断增强公共阅读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城市气质、塑造城市形象,让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老百姓。